信息

  •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证书

    <正>病毒学报根据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遴选指标体系综合评价结果,贵刊入选"第4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即"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项目来源期刊。有效期:2017年10月-2020年12月。特此证明。

    2020年03期 v.36 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编通知

    <正>北京大學圖書館PEKING UNIVERSITY UBRARY《病毒学报》主编:我们谨此郑重通知: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统计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贵刊《病毒学报》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即第8版之"基础医学"类的核心期刊。该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学科体系,列出了78个学科的核心期刊表,并逐一对核心期刊进行了著录。著录项目包括:题名、并列题名、主办单位、创刊时间、出版周期、学科分类号、ISSN号、CN号、邮发代号、编辑部地址、邮政编码、电话、网址、电子邮箱、内容简介等。

    2020年03期 v.36 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1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收录证书

    <正>病毒学报经过多项学术指标综合评定及同行专家评议推荐,贵刊被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特颁发此证书。

    2020年03期 v.36 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证书

    <正>《病毒学报》编辑部:在第五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武大版)(2017-2018)》中,贵刊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特发此证。

    2020年03期 v.36 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0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收录证书

    <正>病毒学报依据文献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综合评审,贵刊被收录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特颁发此证书。证书编号:CSCD2019-0249有效期:2019年-2020年发证日期:2019年5月查询网址:www.sciencechina.cn

    2020年03期 v.36 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刊源证书

    <正>《病毒学报》编辑部经过多项学术指标、综合评定,贵刊入选2019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特颁发此证书证书编号:LY 2019-BDXB证书有效期:2020年9月

    2020年03期 v.36 5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4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9版)

    <正>~~

    2020年03期 v.36 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9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2020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及各专业委员会学术活动计划表

    <正>~~

    2020年03期 v.36 547-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0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病毒学报》征稿简则

    <正>(2018年12月25日修订)《病毒学报》是病毒学专业学术刊物,创刊于1985年,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0-8721,国内统一刊号:CN11-1865/R,国内邮发代号:82-227,国外发行代号:BM6448。主管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是中国微生物学会,承办单位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病毒学报》是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基础医学核心期刊(中文期刊要目总览);武汉大学RCCSE(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刊载人与动物病毒、植物病毒、昆虫病毒、噬菌体、类病毒、朊病毒以及新病毒等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新成果、新进展。栏目有论著、研究快报、评述、综述、简讯等。

    2020年03期 v.36 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4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病毒学报》第六届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正>~~

    2020年03期 v.36 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新型冠状病毒研究专题论著

  • 基于三种试剂盒分析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的动态变化

    姜中毅;毛乃颖;朱贞;张燕;崔爱利;汪鹏;徐丛杉;董茂星;王雪莹;于德山;许文波;

    为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发病后血清中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特异性抗体的动态变化,本研究使用三种不同检测原理的SARS-CoV-2抗体检测试剂盒,对来自甘肃省33例核酸检测阳性的COVID-19确诊病例的58份血清标本,分别进行了病毒特异性抗体(IgM、IgG和总抗体)的检测。结果显示,COVID-19发病后IgM、IgG和总抗体阳性率随发病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上升:发病早期3d以内,三种试剂盒检测病毒特异性抗体阳性率在13.6%~31.8%之间;发病4~7d时,阳性率在36.4%~45.5%之间;发病8~14d时,阳性率在55.6%~77.8%之间;而发病15d以上时,阳性率达到100%。此外,本研究使用三种试剂盒检测了健康人血清标本,检测特异性在99%~100%之间。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三种检测试剂盒的检测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综上所述,三种SARS-CoV-2抗体检测试剂盒均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用于COVID-19疑似病例在核酸检测阴性时的辅助诊断;本研究初步获得的SARS-CoV-2特异性抗体动态变化特征可为COVID-19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和无症状感染者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依据。

    2020年03期 v.36 343-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6K]
    [下载次数:1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6 ]
  •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新型冠状病毒IgM/IgG抗体的临床评价与应用

    张稳健;吕欣;黄驰;卫明;李顺清;彭华丽;彭问文;吴勇进;马杰;盖中涛;杨楷;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暴发流行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件,急需快速有效的现场诊断试剂。为探讨SARS-CoV-2病毒IgM/IgG抗体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选取304例新冠肺炎临床诊断病例、114例SARS-CoV-2核酸检测阴性的正常人(138)及其他发热伴呼吸道症状病例(64),采用胶体金法对采自上述病例的血浆或血清标本进行IgM和IgG抗体检测,并选取部分病例进行了全血和血浆或血清标本的检测同源性比较,进一步对304例临床诊断病例的病毒核酸、IgM/IgG抗体的时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304临床诊断病例中,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病例为105例,胶体金法检测SARS-CoV-2 IgM和IgG抗体的敏感性分别为76.2%(80/105)和86.6%(91/105),IgM/IgG抗体阳性总体符合率为96.1%(101/105);核酸、抗体均为阴性者为73例;其余126例临床诊断病例中,IgM阳性率为69.2%(87/126),IgG阳性率为98.3%(125/126),IgM/IgG总体符合率为100%(126/126)。健康人和其他发热病人中,IgM和IgG检测特异性分别为99%(200/202)和98%(198/202)。同源全血与血浆或血清标本抗体检测结果的总符合率为99%,显示两者具有高度一致性。本研究提示,胶体金法检测SARS-CoV-2抗体有较好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可用于临床辅助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等,具有较广泛的应用场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2020年03期 v.36 348-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下载次数:3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41 ]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传染动力学

    刘胜;王书昌;修志龙;

    2019年末在武汉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此后两个月疫情进入暴发期。为了科学有效地对疫情发展趋势进行预判,本研究根据国家及各地方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官方数据建立了COVID-19确诊、死亡及治愈病例的Logistic分段模型。模型预计全国累计确诊病例将达到81 370~102 800人,累计死亡病例将达到3 177~3 960人,最终病死率约为3.9%。在现有的医疗条件和诊断标准下,预计到2020年5月上旬,全国确诊病例(除死亡外)将全部治愈出院。此模型能较好地拟合和预测COVID-19疫情的不同传播阶段和发展趋势,将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2020年03期 v.36 355-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3K]
    [下载次数:2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6 ]
  • 5'非翻译区条形码揭示2019新型冠状病毒毒力

    段广有;施劲松;宣益波;陈嘉源;刘畅;阮吉寿;高山;李鑫;

    2019年12月,中国武汉报道了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引起的肺炎。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有关2019-nCoV的两个重要发现:①Beta冠状病毒B亚群存在大量的可变翻译;②2019-nCoV的S蛋白可能存在Furin蛋白酶切位点。本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2019-nCoV的5'非翻译区分析的结果:Beta冠状病毒可以根据其5'非翻译区条形码分为不同毒力的四个类;这四类对应Beta冠状病毒的四个亚群;已知的2019-nCoV与SARS冠状病毒的5'非翻译区条形码完全一样。作为本研究的最大贡献,我们在国际上首次提出5'非翻译区条形码可应用于病毒的检测、鉴定、分类以及进化研究。这种方法对于冠状病毒的预警和防控至关重要。本研究的最重要发现是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很可能是影响冠状病毒毒力的重要因素。这个发现从分子水平揭示了2019-nCoV的毒力,并且为药物、抗体和疫苗的开发等应用提供直接指导。同时,我们提出一个基础理论方面的假说,起始密码子上游临近的茎环结构在真核生物的蛋白质翻译中起到重要作用。

    2020年03期 v.36 365-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6K]
    [下载次数:6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3 ]

病毒检测方法研究专题论著

  • 尼帕病毒Taqman q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王浩;麻粉莲;王超;黄益曼;郭琼;郑丽舒;

    尼帕病毒(NiV)是一种高致病性人畜共患病原体,可引起人类致死性脑炎和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抗NiV药物和疫苗,建立NiV检测方法十分必要。建立针对尼帕病毒N基因的Taqman qRT-PCR检测方法,应用于样本尼帕病毒检测及定量。针对尼帕病毒N基因保守区域设计引物和探针,建立Taqman qRT-PCR检测方法,评价该检测方法灵敏度、特异性和可重复性,并应用此方法进行样本检测。本研究建立的Taqman qRT-PCR检测方法可以特异性的检测尼帕病毒,检测灵敏度为10~2拷贝/μL,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为1.0×10~9~1.0×10~2拷贝/μL,可重复性较好,能够有效检出尼帕病毒马来西亚病毒株和孟加拉病毒株,可用于样本尼帕病毒的检测及定量。

    2020年03期 v.36 371-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0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9 ]
  • 利用宏基因组纳米孔测序方法检测模拟临床样本中的基孔肯雅病毒和辛德毕斯病毒

    王佶;张瑞卿;孙振璐;任浩;陈操;董小平;马学军;

    基于二代测序的宏基因组测序方法(m-NGS)在理论上可以无偏性地检测样品中的所有生物,在感染性疾病的分子诊断领域彰显了突出的作用。但其实验流程复杂,需要操作者具备足够的知识和经验才能获得准确而丰富的诊断信息。因此,需要建立更简单,更快速而且更低成本的宏基因组测序方法,以满足公共卫生实验室的需求。本研究基于MinION建立了宏基因组纳米孔测序(m-NanoS)方法,并成功用于基孔肯雅病毒(CHIKV)和辛德毕斯病毒(SINV)模拟临床样本的检测。将CHIKV和SINV培养物与发热病人咽拭子混合,灭活后提取核酸用于构建m-NanoS文库。MinION共产生了25 147条reads,平均质量得分为10.20,平均读长为1 334 bp。来自CHIKV和SINV的reads分别有47条和1 371条,占总数据量的0.19%和5.45%。CHIKV和SINV的基因组覆盖度分别为99.45%和99.34%,经过拼接获得一致性序列,与参考序列比对的一致性分别为95%和90%。在公共卫生领域,快速地对样本中潜在的全部病原体进行准确鉴定是一个重要又困难的工作,而m-NanoS方法的成功建立无疑为该工作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诊断工具。

    2020年03期 v.36 377-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3K]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 ]
  • 基于重组荧光病毒的流式细胞术检测抗CV-A16中和抗体的研究

    郑惠文;候东佩;李嘉祺;黄星;杨谨溪;刘龙丁;

    建立基于重组荧光病毒CV-A16-EGFP的流式快速测定CV-A16感染或免疫动物血清中和抗体效价的方法。在Vero细胞上对不同感染时间点,不同病毒接种量情况下的CV-A16-EGFP病毒的增殖特性进行分析;随后,利用流式检测不同病毒滴度下的EGFP阳性细胞数量、EGFP阳性细胞百分比(%)、及EGFP阳性细胞的平均荧光密度值,并换算出不同病毒滴度与三者之间分别的数值对应关系。最后,以平均荧光密度值作为替代判断病毒病变效应的指标,并利用流式荧光检测及传统微量中和方法对CV-A16感染恒河猴血清及CV-A16免疫的羊血清中和抗体效价进行检测,并对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在感染后24h,不同的病毒滴度与对应的平均荧光密度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利用流式荧光检测的CV-A16中和抗体效价与传统的微量中和实验相比,两者检测结果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线性回归系数为R~2=0.8026;传统的微量中和实验检测的平均中和抗体效价略高于流式荧光检测的中和抗体效价,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流式荧光检测可以迅速检测CV-A16中和抗体效价,并且实验结果与传统的微量中和实验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相比与传统方法,该方法更简单、快速、灵敏,为CV-A16抗血清的中和抗体检测提供参考。

    2020年03期 v.36 385-3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1K]
    [下载次数:3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5 ]

人类病毒研究论著

  • 无针皮内免疫接种Sabin IPV疫苗的安全性及免疫原性研究

    朱文勇;蔡玮;王东宝;杨伟;孙溢;胡文著;宋绍辉;李卫东;廖国阳;陈洪波;马磊;

    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后,必须全面使用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IPV)才能维持无脊灰状态,然而IPV成本较高,难以满足全球需要。皮内免疫途径能够降低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Vero细胞)(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 derived from Sabin strains,sIPV)的抗原量,本研究将评估无针皮内免疫sIPV的安全性及免疫原性。本研究采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生产的sIPV进行1/5(0.1 ml)剂量无针皮内免疫接种Wistar大鼠,并设计全剂量肌肉免疫对照组以及无针皮内免疫阴性对照组,按0月、1月、2月基础免疫程序,于免疫前及每剂免疫后第30 d釆血,检测血清中和抗体水平,评价免疫原性,并通过观察大鼠的皮肤刺激反应及豚鼠的全身过敏反应,评价安全性。Wistar大鼠3剂免疫后,1/5剂量皮内免疫组与全剂量肌肉免疫组Ⅰ、Ⅱ、Ⅲ型抗体阳转率均达到100%,各型别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均远高于1∶8保护水平。大白鼠接种疫苗后体重增加,皮肤刺激试验及全身过敏反应试验结果表明无针皮内免疫sIPV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本研究结果表明sIPV疫苗无针皮内注射免疫安全、有效,并可降低sIPV的抗原量,可为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提供可负担得起的疫苗。

    2020年03期 v.36 394-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4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9 ]
  • 表面抗原和表面抗体检测双阳性CD重组型乙型肝炎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刘贺;沈立萍;张爽;王锋;张国民;梁晓峰;王富珍;毕胜利;

    西藏地区藏族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率较高,而针对感染者血清中HBV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和HBV表面抗原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HBsAb)双阳性的研究一直进展缓慢,尚无明确的研究结论。为探讨西藏地区藏族人群慢性HBV感染者血清中HBsAg和HBsAb双阳性与基因组核苷酸/氨基酸突变的关系,本研究在西藏选取7个地区作为研究区域,进行多阶段抽样,选取样本进行HBV血清五项指标检测,筛选HBsAg和HBsAb均为阳性的患者血清共24份作为双阳性组,以年龄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等感染指标进行匹配,选取96份HBsAg阳性,HBsAb阴性患者血清作为对照组。HBV全基因组序列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产物直接测序获得,并进行重组分析和突变分析。852名西藏HBV感染者中,HBsAg/HBsAb双阳性率为2.82%(24/852)。双阳性组在S蛋白N端和主要亲水区(Major hydrophilic region,MHR)的突变率以及PreS缺失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1753C、C1990T和C2002T等核苷酸突变;S蛋白中V224A、PreS区D103E等氨基酸突变在两组内分布存在显著差异。HBV/CD重组型的HBsAg/HBsAb双阳性发生率与中国乙肝主要流行区域接近。HBV感染者血清HBsAg和HBsAb共存可能与S蛋白,特别是MHR内的高氨基酸突变造成的免疫逃逸有关。PreS缺失、S抗原蛋白C端V224A突变和PreS区D103E突变可能对HBsAg/HBsAb双阳性的产生具有协同作用。

    2020年03期 v.36 400-4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9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7 ]
  • 乙肝病毒X蛋白通过NF-κB通路调节肝癌细胞迁移、侵袭的研究

    钟细涛;宓余强;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是亚洲国家肝癌的常见病因,乙肝病毒所表达的乙肝病毒X蛋白(Hepatitis B virus X protein,HBx)是肝癌发生发展的重要推动因子。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是模式识别受体下游重要的转录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c-Met途径能够促进NF-κB活化,并通过活化的NF-κB来调节肝癌细胞的迁移、侵袭等生物学环节。但HBx是否直接通过NF-κB通路来调节肝癌细胞的迁移、侵袭尚未明确。为探究HBx通过NF-κB通路调节肝癌细胞迁移、侵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培养肝癌HepG2细胞并分组,空白对照组用不含药物及质粒的DMEM处理,空白质粒组转染1.2μg的pcDNA3.1空白质粒,HBx质粒组转染不同浓度的HBx表达质粒pcDNA3.1-HBx,HBx+PDTC组转染1.2μg的HBx表达质粒pcDNA3.1-HBx并用含有50μmol/L PDTC的DMEM进行处理;皮下注射HepG2细胞建立移植瘤小鼠模型,称量移植瘤的质量。检测细胞迁移及侵袭活力、细胞及移植瘤中NF-κB通路分子、迁移基因、侵袭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空白质粒组比较,HBx质粒组细胞中NF-κB、HGF、c-Met、N-cadherin、Vimentin、MMP2、MMP9的蛋白表达水平及相对愈合面积、侵袭数目均明显增多(P<0.05);与HBx质粒组比较,HBx+PDTC组细胞中NF-κB、HGF、c-Met、N-cadherin、Vimentin、MMP2、MMP9的蛋白表达水平及相对愈合面积、侵袭数目均明显减少(P<0.05);与空白对照组、空白质粒组比较,HBx质粒组移植瘤的质量及移植瘤中NF-κB、HGF、c-Met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本研究得出结论,HBx能够促进肝癌细胞的迁移、侵袭,且该作用与激活NF-κB通路有关。

    2020年03期 v.36 407-4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0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6 ]
  • 甲型流感病毒感染野生型和Ifitm3~-/~-小鼠的纵膈淋巴结的转录组学研究

    孙强;雷娜;鲁健;路环环;刘淑慧;舒跃龙;

    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白3(Interferon-induced transmembrane protein 3,IFITM3)敲除小鼠(Ifitm3~-/~-小鼠)感染流感病毒后,表现出更为严重的病理损伤和死亡率。最近的研究发现,IFITM3蛋白表达也会影响机体针对流感病毒的适应性免疫反应效果。由于空间效应,纵膈淋巴结在机体抵抗流感病毒急性期感染的适应性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本研究欲探究使用流感病毒鼠肺适应株A/PR/8/H1N1进行感染后,野生型和Ifitm3~-/~-小鼠的纵膈淋巴结中与免疫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本研究对流感病毒PR8感染后第3d的纵膈淋巴结进行RNA-Seq测序。高通量测序共检测到有1 31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和下调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为904和408个。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炎症反应与细胞凋亡信号通路、T细胞和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T细胞和B细胞激活与细胞因子分泌等信号通路。采用荧光定量PCR对部分免疫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结果与RNA-Seq测序结果一致。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IFITM3在适应性免疫应答中拮抗流感病毒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2020年03期 v.36 415-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6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 ]
  • 广东省一株新型肠道病毒EV-B83型的全基因组序列进化分析及重组分析

    彭金菊;李彩霞;曾汉日;方苓;林惠芳;李晖;陆靖;郑焕英;

    本研究对2001年广东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中分离到的一株肠道病毒AFP341_GD-CHN_2001株进行了高通量测序后,获取该全基因组序列,经鉴定该毒株为EV-B83。为了解该广东省首株EV-B83分离株的全基因组特征及其重组特点,本研究对AFP341_GD-CHN_2001毒株通过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利用bootscanning分析该毒株与其它型别肠道病毒的重组位点,最后根据该重组位点分区段构建系统进化树,进一步验证重组分析结果。全长VP1序列构建的分子进化树表明,AFP341_GD-CHN_2001毒株与EV-B83原型株及柬埔寨SEP025_KH_2012分离株形成一簇;初步构建P1、P2、P3编码区序列系统进化树,提示该分离株在其分子进化中可能存在基因重组,而bootscanning分析表明非结构蛋白编码区是其发生基因重组的区域。根据bootscanning分析的断裂点对该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成3段构建系统进化树,该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进一步明确该分离株于2B、2C、3D非结构编码区存在型间重组,与AFP341_GD-CHN_2001发生重组的毒株为CV-A9分离株NSW-V20_AU_2008、CV-B2分离株NSW-V53_AU_2010以及CV-B3分离株SSM_JL-CHN_2006。当前GenBank数据库中仅有来自美国以及中国云南的两株EV-B83全基因组序列,缺乏对该基因型的分子进化特征描述,本研究中的AFP341_GD-CHN_2001毒株为广东省首株EV-B83分离株,扩展了EV-B83数据信息,为今后EV-B83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性资料。

    2020年03期 v.36 421-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0K]
    [下载次数: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7 ]
  • 基于PI3K/AKT通路研究槲皮素对柯萨奇病毒B3诱导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刘回丽;吴健;黄晓婷;

    柯萨奇病毒B3(Coxsackievirus B3,CVB3)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病毒株,能够通过激活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来引起心肌细胞损伤。槲皮素是具有抗氧化、抗凋亡作用的黄酮类化合物,已经在CVB3感染小鼠中被证实能够减轻心肌损伤,但槲皮素是否直接在心肌细胞中抑制CVB3引起的氧化应激及凋亡尚未明确。本研究的目的是基于PI3K/AKT通路研究槲皮素对CVB3诱导心肌细胞损伤及氧化应激、凋亡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将原代培养新生SD大鼠的心肌细胞,分为不感染CVB3的对照组、感染CVB3的CVB3组、感染CVB3并用槲皮素处理的槲皮素组、感染CVB3并用槲皮素及PI3K抑制剂LY294002处理的槲皮素+LY组。检测CVB3基因组RNA、细胞活力OD_(490nm)值及凋亡率、培养基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细胞中bcl-2、bax、裂解型caspase-3、磷酸化PI3K、磷酸化AKT的表达量。结果显示,槲皮素组中CVB3的基因组RNA与CVB3组比较无差异(P>0.05),凋亡率、培养基中AST、LDH、MDA的含量、细胞中bax、裂解型caspase-3的表达量均明显低于CVB3组(P<0.05),OD_(490nm)值、培养基中SOD的含量、细胞中bcl-2、磷酸化PI3K、磷酸化AKT的表达量明显高于CVB3组(P<0.05);槲皮素+LY组中CVB3的基因组RNA与槲皮素组比较无差异(P>0.05),凋亡率、培养基中AST、LDH、MDA的含量、细胞中bax、裂解型caspase-3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槲皮素组(P<0.05),OD_(490nm)值、培养基中SOD的含量、细胞中bcl-2、磷酸化PI3K、磷酸化AKT的表达量明显低于槲皮素组(P<0.05)。本研究揭示,槲皮素能够减轻CVB3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氧化应激及凋亡,且该作用与激活PI3K/AKT通路有关。

    2020年03期 v.36 431-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9K]
    [下载次数:3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1 ]
  • 细菌细胞表面展示体系提呈人源诺如病毒(GⅡ.4)抗原效果的评价

    竺晖;王楠;鲁飞凤;张子蕾;唐峰;徐婷;王大鹏;

    人源诺如病毒(Human noroviruses,HuNoVs)是重要的肠胃炎病毒之一,造成了全球巨额经济负担,故其防控成为研究热点。探究不同形式的免疫原对机体体液和粘膜免疫的激发效果,成为HuNoVs疫苗研发的一个突破口。本研究利用前期以细菌细胞表面展示体系构建的假HuNoVs(GⅡ.4)和纯化的P(GⅡ.4)蛋白为对象,乳化后每隔两周分别进行Balb/C小鼠皮下多点和口服免疫,并以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中抗体的消长规律。同时,以磷酸盐缓冲液作为对照。抗体效价测定结果显示:皮下免疫组的假HuNoVs(GⅡ.4)可以有效激发小鼠体液免疫,其效价稍低于以P(GⅡ.4)蛋白作为抗原免疫获得的抗体。经过5次免疫后,血清中IgG抗体效价基本趋于稳定。但是,假HuNoVs(GⅡ.4)和P(GⅡ.4)蛋白的口服免疫组血清中均未测到IgA和IgG抗体。因此,细菌细胞表面展示体系假HuNoVs(GⅡ.4)可以作为HuNoVs疫苗候选抗原的提呈体系,为该病毒的疫苗研发提供借鉴。

    2020年03期 v.36 439-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4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 ]
  • 2015~2018年玉溪市5岁以下儿童诺如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俞进存;向以斌;靳淼;张芹;曹亿会;徐闻;王丝雨;米弘瑛;李利;杨景晖;

    诺如病毒(Norovirus,NoV)是5岁以下儿童暴发腹泻病例的主要病原。为了解局部地区5岁以下儿童诺如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并为诺如病毒胃肠炎的防控提供可靠依据,本研究2015~2018年在云南省玉溪市的哨点医院采集1 017份5岁以下儿童腹泻粪便标本,采用RT-PCR检测诺如病毒,并对诺如病毒ORF1-ORF2连接区进行扩增,对其中的GⅡ型诺如病毒序列进行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1 017份腹泻粪便标本中共检出诺如病毒79份,阳性检出率为7.77%,其中GⅠ占15.19%(12/79),GⅡ占84.81%(67/79)。79份诺如病毒标本中37份GⅡ型诺如病毒测序成功,结果显示,GⅡ.4 Sydney[P31](36.71%,n=29)是主要基因型,其次是GⅡ.3[P12](6.33%,n=5),其他型别包括GⅡ.6[P7](2.53%,n=2)和GⅡ.2[P16](1.27%,n=1)。2015~2018年云南省玉溪市儿童诺如病毒以GⅡ.4 Sydney[P31]基因型为主。

    2020年03期 v.36 446-4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7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1 ]
  • 人巨细胞病毒US28基因通过HIF-1α途径促进结肠癌细胞的迁移、侵袭

    董建华;程先硕;栗明;杨之斌;

    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的US28基因在结肠癌内呈高表达趋势且与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进展密切相关,癌细胞过度的迁移和侵袭是造成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进展的重要物学环节,US28基因表达的变化提示US28可能参与了结肠癌细胞迁移、侵袭的调控,但具体的作用及机制均未阐明。为研究HCMV US28基因促进结肠癌细胞迁移、侵袭的作用及机制,本研究培养结肠癌COLO205细胞株并分组,阴性对照组(NC组)用不含药物和质粒的DMEM处理,空白对照质粒组(NC质粒组)转染空白的pcDNA3.1质粒,US28质粒组转染过表达US28基因的pcDNA3.1质粒,US28质粒+YC-1组转染过表达US28基因的pcDNA3.1质粒、同时加入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抑制剂YC-1。检测细胞的迁移活力、侵袭活力、细胞中HIF-1α及下游迁移基因(HIF-1α、Snail)、侵袭基因(MMP1、MMP9)的表达量。结果显示,与NC组、NC质粒组比较,US28质粒组的迁移细胞数目、侵袭细胞数目及细胞中HIF-1α、Snail、MMP1、MMP9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增多(P<0.05),细胞中E-cadherin、TIMP2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减少(P<0.05);与US28质粒组比较,US28质粒+YC-1组的迁移细胞数目、侵袭细胞数目及细胞中HIF-1α、Snail、MMP1、MMP9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减少(P<0.05),细胞中E-cadherin、TIMP2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增多(P<0.05)。综上,HCMV US28基因能够促进结肠癌细胞的迁移、侵袭且该作用与激活HIF-1α途径、调节下游迁移及侵袭基因表达有关。

    2020年03期 v.36 45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5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3 ]
  • CD4~+ T淋巴细胞、细胞因子IL-17与HIV RNA在新疆地区HIV/HCV感染者中变化特点

    葛亮;王晓丽;姜冰;李兴华;

    新疆地区由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人数较多,且以性传播和静脉吸毒人群为主,故有大量HIV与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合并感染者。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可通过多种机制抵抗清除胞外病原体。为探讨HI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组与HIV/HCV组间CD4~+ T淋巴细胞、IL-17及人免疫缺陷病毒核糖核酸(HIV RNA)水平间的差异及相关性,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HIV/AIDS组与HIV/HCV组间CD4~+ T淋巴细胞,采用流式细胞小球微阵列术(Cytometric bead array,CBA)方法测定IL-17以及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方法测定HIV RNA载量。结果显示,HIV/HCV组CD4~+ T淋巴细胞、IL-17水平低于HIV/AIDS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HIV RNA水平在两组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HIV/AIDS组中HIV RNA与CD4~+ T淋巴细胞、IL-17均呈负相关性(P<0.01);HIV/HCV组中HIV RNA与CD4~+ T淋巴细胞、IL-17均无相关(P>0.05)。本研究提示,HIV/HCV组中CD4~+ T淋巴细胞、IL-17水平显著低于HIV/AIDS组,且HIV/HCV组中CD4~+ T淋巴细胞、IL-17水平均与HIV RNA无相关。

    2020年03期 v.36 461-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8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 ]
  • miR-30a-3p靶向ANXA1调控EB病毒阳性皮肌炎患者炎症反应的实验研究

    徐翔峰;邬燕莺;李佳佳;陆瑶;

    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是一种主要影响皮肤和肌肉的自身免疫性疾病,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可能在皮肌炎的发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探讨miR-30a-3p通过靶向膜联蛋白A1(Annexin A1,ANXA1)调控EBV阳性皮肌炎患者炎症反应的机制,本研究通过qRT-PCR检测外周血样本和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中miR-30a-3p和ANXA1 mRNA的表达;通过ELISA分析外周血样本和PBMCs中相关炎症因子(IL-1β、IL-17、TNF-α)的表达;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miR-30a-3p的靶基因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确定二者之间的结合作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在皮肌炎患者外周血样本中miR-30a-3p、IL-1β、IL-17、TNF-α表达显著上调(P<0.05);与对照组相比,EBV组中miR-30a-3p、IL-1β、IL-17、TNF-α表达显著上调(P<0.05);与对照组相比,miRNA mimics组中miR-30a-3p、IL-1β、IL-17、TNF-α表达显著上调(P<0.05);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ANXA1是miR-30a-3p的靶标,与对照组相比,miRNA mimics组miR-30a-3p可以与ANXA1 3'UTR区域结合并特异性抑制ANXA1的表达;与oe-NC+miRNA mimics组相比,在oe-ANXA1+miRNA mimics组中ANXA1的表达是可以挽救miR-30a-3p所抑制的ANXA1表达,进而抑制PBMCs中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从而得出结论:miR-30a-3p通过靶向抑制ANXA1表达,进而促进PBMCs中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以及皮肌炎炎症反应的发生。

    2020年03期 v.36 466-4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6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5 ]

动物病毒研究论著

  • 2013~2016年中国流行性出血病病毒血清型5型的分离与遗传特征分析

    杨振兴;李占鸿;吴健敏;王金萍;肖雷;寇美玲;朱建波;廖德芳;李华春;杨恒;

    流行性出血病病毒(Epizootic haemorrhagic disease virus,EHDV)是一种严重危害反刍动物的虫媒病毒,全世界已发现9种血清型EHDV,长久以来我国EHDV血清型分布、病毒活动规律和病毒遗传特征不明确,对我国的畜牧业进出口和牛羊养殖业构成了潜在威胁。本文首次报道了2013~2016年在云南省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设立的哨兵动物中,9株EHDV-5型毒株的分离以及病毒基因节段2、3与6(Seg-2、Seg-3、Seg-6)的序列特征。中国分离的9株EHDV-5型毒株Seg-2,Seg-3与Seg-6及其编码蛋白之间高度保守,核酸与氨基酸序列相似度均大于99%,在系统发生树上聚为紧密的一簇,表明我国云南与广西流行的EHDV-5有着最近的共有祖先。中国与澳大利亚EHDV-5毒株不同基因节段之间也有着较高的序列相似度(>91%),表明两地流行EHDV-5型毒株有着共同的起源。中国毒株的Seg-2与Seg-6在系统发生树上虽与澳大利亚毒株(CSIRO 157)聚为一簇,但最终形成了独立的进化分支,表明中国流行的EHDV-5发生了独立的进化。本研究首先丰富了世界范围内EHDV-5型毒株资源,其次为我国开展EHDV-5病毒的更深入研究提供了宝贵材料和理论数据。

    2020年03期 v.36 475-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3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0 ]
  • 抗H3N2亚型犬流感病毒重组犬源化抗体的制备及特性分析

    韩德敏;赵丹;李思宇;刘永杰;

    由于异源抗体在宠物临床治疗中易引起宿主免疫排斥反应,因此制备基于本动物源的基因工程抗体显示了更大的发展优势和前景。为制备H3N2亚型犬流感病毒(Canine influenza virus,CIV)的重组犬源化抗体scFv-Fc,采集CIV感染犬外周血淋巴细胞提取总RNA,利用PCR技术扩增IgG重链(VH)、轻链(VL)和Fc片段。利用重叠延伸PCR将VH和VL通过弹性肽链linker连接成单链抗体(scFv)片段,并转化大肠杆菌,挑取阳性菌测序。经分析筛选后,将目标scFv与Fc片段链接,构建scFv-Fc重组犬源抗体片段。经诱导表达,获得分子量约为50 kD的scFv和约为89 kD的重组抗体scFv-Fc。抗体活性测定结果表明,scFv能与CIV特异性结合,1 mg/mL scFv的ELISA效价为1∶2~(10),血凝抑制(HI)效价为1∶2~7,中和抗体效价为1∶20。1 mg/mL scFv-Fc的HI效价为1∶2~6,ELISA效价1∶2~5,中和抗体效价为1∶20。本研究成功制备了针对H3N2亚型犬流感病毒的重组犬源scFv-Fc,为该病毒感染的治疗提供了物质基础。

    2020年03期 v.36 484-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1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新型冠状病毒研究专题综述

  • 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进展

    谢茜;伍政宇;舒跃龙;

    自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发的肺炎疫情在中国武汉暴发,随后疫情迅速蔓延,扩散至中国其它各省市。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冠状病毒属,与SARS-CoV和MERS-CoV近缘但有较大区别,尤其是刺突蛋白(Spike,S),根据序列相似性推断可能来源于蝙蝠,使用与SARS-CoV相同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Ⅱ(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Ⅱ,ACE2)受体进入细胞,以飞沫和接触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缺乏有效药物治疗和疫苗是疫情防控的挑战。

    2020年03期 v.36 493-5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1K]
    [下载次数:69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44 ]
  • 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例浅析血浆疗法的现况及发展

    白文娣;蔡微;陈仕锋;陈耀庆;

    自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汉地区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以来,疫情发展迅速,对我国乃至全球公共卫生构成巨大威胁,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社会恐慌。重症是导致COVID-19死亡的最主要原因,2020年2月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出台《新冠肺炎康复者恢复期血浆临床治疗方案(试行第一版)》,主要用于医治重型、危重型病例。血浆疗法这一治疗策略可追溯到20世纪,在目前没有有效疫苗和药物的情况下,仍可使用患者恢复期血浆预防或治疗传染病,阻止疾病恶化,降低病死率。本文对新型冠状病毒进行简要介绍,回顾以往血浆疗法在冠状病毒治疗方面的应用及成效,并分析了血浆疗法的局限性。进一步结合目前抗病毒治疗性抗体的研究现状及发展优势,对COVID-19的抗体治疗提出思考。

    2020年03期 v.36 502-5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9K]
    [下载次数:13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6 ]

综述

  • 单纯疱疹病毒Ⅰ型gE/gI复合物研究进展

    李云娇;汪铭书;程安春;

    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HSV-1)是人疱疹病毒成员,属于α-疱疹病毒亚科,可引起口唇性疱疹、疱疹性脑膜炎和疱疹性角膜炎等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gE/gI复合物是HSV-1 gE和gI蛋白相互作用形成的多功能异源二聚体,在HSV-1生命周期的多个环节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总结了gE/gI复合物在HSV-1病毒次级包被和释放、胞间传递及免疫逃逸过程中的功能与机制,旨在为HSV-1的防治和gE/gI复合物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2020年03期 v.36 508-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5K]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 ]
  • 单纯疱疹病毒脑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王琼艳;潘冬立;

    单纯疱疹病毒脑炎(Herpes simplex encephalitis,HSE)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感染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导致脑损伤的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它是最常见的具有较高致死率的散发性脑炎。目前,临床上对于HSE的临床特征较为熟悉,但是对于HSE具体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本文主要从HSV感染CNS的途径、CNS的免疫防御、HSV的免疫逃避以及CNS稳态的破坏等几方面对HSE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2020年03期 v.36 516-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9K]
    [下载次数:7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 ]
  •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研究进展

    施奕;徐昌平;余蓓蓓;卢亦愚;梅玲玲;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是一种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等温扩增技术。不仅具有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等特点,而且由于该反应可以在体温条件下等温扩增,特别适用于实验室外的现场诊断与床边诊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对RPA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回顾与综述,对RPA技术的扩增原理、反应机制、反应体系、引物探针设计的优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RPA产物检测方法,如侧向流试纸、絮凝分析、实时荧光、电化学、化学发光、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等诊断技术进行了全面阐述,同时分析了当前RPA技术发展中的热点问题,为该技术的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2020年03期 v.36 522-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
    [下载次数:24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9 ]

新型冠状病毒研究专题述评

  • 对于2019人冠状病毒我们知道多少?

    舒跃龙;

    开始于2019年12月中国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一次公共卫生危机。导致此次疫情的病原是一种可能来源于蝙蝠的新型冠状病毒。对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开展研究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更是防控疫情的需要。

    2020年03期 v.36 53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3K]
    [下载次数:25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8 ]
  • 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血清学检测的临床和公共卫生意义探讨

    黄悦;庄春兰;葛胜祥;袁权;吴婷;张军;

    目前对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病原体确诊主要依靠病毒核酸检测,但各种原因所致核酸检测灵敏度低的问题成为疫情防控的瓶颈。病毒核酸检测结合血清学检测可在维持特异性的前提下明显提高检测灵敏度,具有重要的临床和公共卫生价值。

    2020年03期 v.36 537-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0K]
    [下载次数:16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7 ]
  • 下载本期数据